“远集坊”是由中国版权协会2017年创立的一个文化交流平台。自2017年9月29日首期开讲,至今共举办了30期,王文章、雷军、柳斌杰、谭跃、王亚民、沈鹏、黄强、朱永新、郝林海、郑渊洁、黄书元、郑欣淼、刘珺、罗振宇、王秦丰、吴为山、白岩松、唐家三少等主讲嘉宾先后在“远集坊”发表演讲,另有特邀嘉宾光临“远集坊”并与主讲嘉宾互动,发表了他们的真知灼见。
7月18日下午,《三联生活周刊》茶专栏作者、《茶界中国》纪录片撰稿人刘姝滢做客远集坊文化讲坛第三十期,以《杯中山海经》为题发表演讲,介绍茶的源流、制作与品鉴。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主持了本期活动。
中国是茶的故乡,茶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,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。战国时期《神农本草》书中就记述了“神农尝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,所讲泛泛所指的草药荼饮。从最初的药饮、祭祀、贡茶体系到后来的文人士大夫情趣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饮料,几千年来,茶伴随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,悠远的历史中蕴含着中国的文化和时代缩影。
刘姝滢演讲开始介绍到,自己专注于与茶、葡萄酒等与味道相关的研究和写作。她说,世界是触类旁通的,茶、酒、咖啡都是如此。
主讲嘉宾 刘姝滢
演讲现场
她简要介绍了茶叶的发展历程和茶叶的分类。
虽然传统上有六大类的分法,刘姝滢认为,茶主要还是分为红茶和绿茶两大类。她着重介绍了红茶,特别是祁红和滇红。祁红与中国近代的文化和历史紧密联系,在与观众共同欣赏了张充和、汪曾祺、宗璞、杨绛等文化名人著作中对祁红的描述后,刘姝滢说,一杯茶就是时代缩影,它浓缩了时代气质,又携带了时代味道。同时,区域、人文、制作人的味道取舍等等都在一杯茶之中。“一杯茶,摆在你的面前,山的味道、海的味道都在其中了,仿佛山就在眼前,海就在眼前”。
年轻的刘姝滢还担任着70年厂龄的“祁红老厂”的顾问,她充满感情地介绍了她目前沉浸于其中的“祁红老厂”。这个老厂是目前国内茶厂里面唯一70年没有断过的,从1951年到现在一直在制作、生产,可以说是“祁红没有断代的味道”。在这里,1951年至今的资料完整保存,刘姝滢说,在简陋的档案室里整理资料时,能经常看到闪光的东西,比如当年上海的高才生来到祁门、池州的茶叶大厂,为实现中国茶工业梦想而做的努力。同时,也能看到那些“骨子里的内敛和低调”。
刘姝滢最后表示,她讲的都是非常基础的事情,做茶也是非常基础的事情。她的梦想就是不断地传达茶的声音、味道的声音,让读者从味道、生活中感受美,感受味道小世界里面的“山和海”,感受时代气质和时代味道,在这些感受中坚定文化自信和未来发展。
超过51万人通过爱奇艺、快手、抖音、咪咕、优酷、火山、网易、搜狐等新媒体平台观看了本期活动的同步直播。
在演讲中,刘姝滢说到了祁红和祁红老厂。
她说一杯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反应了一个时代的气质,和一个时代的味道。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红茶都用于外销。并展示了一张图,这张图不仅明确了祁红的产区,也明确了祁红在当时整个中国茶叶在世界包括国内的认知属于特级。
在早期文学作品里很少提到祁红,即便提到也大多现身于日常生活中。
宗璞《南渡记》
宗璞在《南渡记》里记录了祁红搭配英国的韦奇伍德瓷器饮用的故事。刘姝滢拜托同事咨询了宗璞先生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,宗璞先生说他们家喝祁红,但都是等级比较低的祁红,每天早上起来就喝,之所以会提到韦奇伍德的瓷器,是因为他觉得这个瓷器很美,名字也很美,写到文里语句读起来有美感。
注:韦奇伍德(Wedgwood),世界上最精致的瓷器,品位的代名词。
杨绛和钱钟书《我们仨》
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毕生戒不掉的嗜好。后来国内买不到印度‘立普登’茶叶了,我们用三种上好的红茶叶掺合在一起做替代:滇红取其香,湖红取其苦,祁红取其色。至今,我家里还留着些没用完的三盒红茶叶,我看到还能唤起当年最快乐的日子。唐鲁孙《喝茶》
安徽人专喝祁门瓜片,江浙人离不开龙井水仙碧螺春,西南各省喝惯了普洱沱茶,再喝别的茶总觉得不够醇厚挡口。祁门瓜片,祁门指的祁门红茶,瓜片就是六安瓜片,一个是曾经出口红茶的第一,一个曾经是国内绿茶的第一。
△宋美龄喝柠檬红茶
在演讲中刘姝滢提到了她现在所在的祁红老厂:这座老厂从1951年至今,留下了没有断代的祁红味道。从默默无闻,到被一批建筑学专家发现,包括单霁翔啊,他们到老厂以后觉得非常震撼,老木仓的木作结构,同时也有包豪斯的缩影。这个老厂,现在在国内,一直没有断过的,除了中茶海堤。老厂的木仓,从1951年到现在,每一年都在储存茶,就像每一个有名的葡萄酒产地的酒窖,它会讲述历史,你就会觉得在这样的酒窖里陈年的葡萄酒确实有它应有的价值,味道也是成立的。但我们说老茶说了这么多年,我们好像很少能看到一个可追溯的源流。所以这个厂,作为当时国内三座祁红大厂中的一座,竟然完好的保存到现在,非常难得。
这个老厂是安徽茶的一个缩影,也是中国茶近70年的一个缩影。
△工作照
刘姝滢不仅是一位对中国茶传承饱含热情的写作者,更是一位致力于创新勤奋的行动派。在她的眼里,这个老厂值得去花费时间和精力,让它更好的过渡和传承。